而院子里的拄拐老人听着围墙外的声音, 呆愣片刻。
    回过神后, 他急忙跑出院子, 拉着经过的, 呼喊的人问:“河南河北, 都收回来了?”
    经过的人脸上带着激动的绯红:“回来了,大捷!”
    拄拐老人一手颤抖着握拳,嘴里不断重复:“回来了,都回来了!”
    【听闻这两地收复的消息后,杜甫欣喜若狂,他写自己“初闻涕泪满衣裳”,又写自己“漫卷诗书喜欲狂”。】
    【杜甫诗中难得有这样高昂的情绪,他毕生的高昂情绪或许都在这一瞬间喷涌而发。】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时候的杜甫已经五十岁了,但他依然觉得自己尚且年轻。】
    【他规划着自己的回乡之路,“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他可以顺着嘉陵江走,然后换长江东下,一直到达江陵。从江陵到被,才是襄阳。】
    【襄阳继续往北,是南阳,而南阳之北,才是洛阳。而洛阳,可以让他回自己的老家,也能继续到长安去。】
    【杜甫所设想是路线是极为漫长遥远的,在交通并不发达的当时杜甫这一路走的是怎样坎坷可想而知。但是杜甫仅仅用了“穿”和“向”两个字,就将这路途的遥远以及这其中可能会经历的所有颠沛流离都一带而过。】
    [原来这些地方间隔这么远啊,我小时候还不觉得有什么呢。]
    [古代没有高铁什么的,这路也应该非常难走的吧。]
    [杜甫应该是因为战乱结束,高兴极了才会忽略这路上的波折。]
    听到此处,所有人眼眶都有几分湿润。
    这诗并不让人难过,这诗里甚至也没写什么悲伤的事情,甚至这整首诗的基调都是昂扬上进的。
    但是在场的所有人都是大唐人啊。
    他们生在大唐,长在大唐。
    没有人能面不改色看着自己国家的土地寸寸消失。
    他们看过太多安史之乱带来的灾害,看着大唐的将军一个个倒在他们的面前,看着一整个家族的传承在这战争中灰飞烟灭,看着百姓在这场战乱中颠沛流离,老死,饿死,病死。
    他们只是这个天幕的旁观者,而对于天幕中展示的一切,他们无能为力。
    此时得知最后的河南河北也一并被收复的消息,他们怎能不欢欣落泪呢?
    【这时的杜甫实在是太开心了,这次的战乱结束代表着安史之乱彻底结束,那弃城而逃的皇帝,揭竿而起的叛军,还有所有大唐百姓的颠沛流离,都已经成了过去的事情。此时的杜甫觉得,或许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可以结束他们饱受的折磨。】
    【可现实依旧残酷,安史之乱的确结束了,可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大唐元气大伤,再也没有任何一个帝王能将大唐重新推举到巅峰之位。】
    【这正是杜甫写下“喜欲狂”的同年,吐蕃大举入侵。历史在反复重演,当时的皇帝唐代宗,李亨的儿子,又一次抛弃了长安逃跑了。】
    [都是李隆基做的好榜样啊。]
    [李亨也不是什么出众的皇帝,怎么可能教的出出众的儿子。]
    [后来的大唐就不是我们认识的大唐了。]
    [又逃跑,真讽刺,真想给那窝囊皇帝塞回去。他就是死了也得在长安死。]
    文武百官皆以为安史之乱就是盛唐的最大浩劫了,但没想到这场浩劫的余波好像始终伴随着大唐。
    那个曾经繁盛的大唐气骨顿哀一样,被打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
    刚刚欣喜欲狂的百官都呆滞住了。
    吐蕃大举进攻?
    哥舒翰气坏了!
    他还没去找吐蕃的麻烦呢,吐蕃就敢大举进攻打大唐?
    这是喝了几斤酒,吃了几两肉,真的儿子爬到老子的头上,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
    哥舒翰跃跃欲试想提刀上马。
    且等他回去的,他进吐蕃杀一百八十个来回不带拐弯的。
    高仙芝和封常清的神情也严肃起来。
    吐蕃大举进攻?逼地皇帝再次弃城而逃?
    二人对视一眼,守卫大唐之心越发激烈。
    他们二人誓守边关。
    李隆基急的掐人中。
    他就说李亨那瘪犊子靠不住,不仅他靠不住,他生的儿子也靠不住!
    还得是他的太子李瑛好啊,生出个省心又出息的儿子。
    看着天幕那唐代宗逃跑的猥琐身影,李隆基只觉得他的孙子李倩像是冉冉升起的光。
    在李倩身上,他能看到延续大唐繁盛的希望。
    李亨在家害怕极了。
    他抄起扫帚就开始找儿子。
    儿子,儿子,究竟是哪个小瘪犊子弃城而逃了?!
    到底是哪一个,该揍谁?
    李亨是又担心自己父亲李隆基因为他争权对他猜忌更重,又气愤收回来的长安毁在了自己儿子手里。
    李亨怒气冲冲想着:都揍一遍吧,他不偏心,每个儿子的屁股都得挨两下子。
    【想着“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杜甫不仅仅忽略了路途上可能面临的颠簸,也忽略了他一身的病痛。他觉得自己尚且年轻,可他这一生四处颠沛流离,他的身子已经不再硬朗了。】
    【他无依无靠,一无所有。肺病,糖尿病,风痹等各种病状都一股脑往杜甫身上跑。两年后的杜甫已经几乎抬不起他的胳膊,连左耳也已经聋了。】
    [呜呜呜我的子美,才五十岁啊。]
    [是啊,按理说五十几岁应该不能有这样多的病的。]
    [可见杜甫这么多年过的是什么日子。]
    韩休叹了口气:“漂泊流离在我们看来普普通通的,但确是诗圣真实经历的。”
    “这么说,杜甫这一生几乎就没过过什么好日子啊?”
    宇文融唏嘘着。
    李林甫淡淡道:“没有这些经历,想必也成就不了一个诗圣。”
    颜季明道:“可我总还是希望他能过的好一些的,他至纯至善,心怀家国天下,不该落的一身的病痛。”
    【也幸好这时候的吐蕃战乱逐渐不再激烈,杜甫的弟弟杜观得以联系上杜甫,于是多番写信邀请杜甫回家。杜甫的弟弟想让杜甫来回家养病,至少在人生之后的岁月里,能过的舒服一些。】
    【接到家书的杜甫想到了很多,他想起了年少之时跟弟弟的嬉笑玩乐的时光,想起了家中的亭亭如盖的大树。人至年老,大多都会怀念家人间的温情。】
    【在外地辗转多年而只能感受到寒冷的杜甫,在此时】
    【杜甫思乡之心也非常迫切,他在公元768年的正月出发,下了江陵后又去了湖南。杜甫这一生都没攒下什么积蓄,这也让他这一路的反乡之程过的非常艰难。】
    【路上登高远眺,杜甫一时间百感交集,于是写下了千古名篇《登高》。】
    滚滚江水奔涌着,疾驰着,山上萧萧落叶被狂风打下,拍进江水中,被卷进不见底的江水之中。
    哀转久绝的高风长啸,成群飞鸟迎风回旋。
    白色的鸟这是片景的唯一颜色。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能读懂诗的官员几乎落泪。
    如是给他们笔,让他们写出这样的诗句,就是再让他们多活百年都是不能的。
    这景中就带着无尽的悲哀。
    无边无尽的孤寂袭上众人心头。
    “这诗的后一半究竟是什么?”
    张九龄往前走了两步,这诗实在是千古难得的佳作,仅是上半部分的描景就已经到了让所有人叹为观止的地步。
    音律感节奏感,杜甫把诗对仗地严丝合缝。
    这几乎是所有人都写不来的诗句。
    “果真是诗圣!我生平倒从未见过这样高度的诗作!”
    “他对音律的把控实在是到了圆通之境啊。”
    “七律之冠,这一定是七律之冠!”
    “他是圣人,所以有家国天下的情怀,可他也是诗人,能写出这首诗的诗人,除了杜甫,别无他人!”
    “杜甫之后,再无诗圣,这诗圣之名一定是杜甫的。”
    所有人都在期待,期待这首绝世佳作的下半部分。
    【作者有话要说】
    啊总有事情跑来打乱我的八爪鱼码字计划tvt,明天可能更不了很多,但是有基本的六千,明天是杜甫的终结篇,之后就是李白了。
    第131章 千年后,人人皆读杜甫
    【杜甫沉浮人世间五十几年, 没有一身的功名利禄,更没有等身的荣耀,他拥有的只是一身的病痛, 和满腹的忧愁。】
    【大家之所以认为杜甫从来没有年轻过也大多是因为如此,这样一个穷困潦倒的老人实在是深入人心。】
    【我们所有人都会背这首诗,我们读杜甫的沉郁顿挫, 读杜甫的满腹哀愁, 所以那个满头白发, 穷困潦倒的老人就伴随着这首诗, 存放在了我们的脑海之中。】


章节目录



[历史同人] 给李隆基直播安史之乱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阁只为原作者九沓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九沓并收藏[历史同人] 给李隆基直播安史之乱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