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缨早有预料,倒也不沮丧,低声谢了一句。
    “不必谢,周掌柜嘱咐了,你若问便告诉你,当年的事总得有个了结。”
    是啊,总得有个了结。
    当年,她对身处诏狱的杜鸾下了狠手,试图要逼他说出当年案子的究竟,可杜鸾嘴硬得很,宁愿断了一条胳膊都没说出来。
    她是起了杀心的,她觉得不管是不是这个负心之人杀死表姐一家,他本身都难逃干系。
    而且,他也该对利用表姐情思这事负责任。
    可她当时竟然查到芙蓉巷在暗中护着杜鸾,这让她有所收敛。
    她并不敢因为杜鸾而得罪芙蓉巷。
    所以,当年她最后收手,一是当年案子始终存疑,让她心怀芥蒂,怕杜鸾一死,此案成为无头案,二是,她确实忌惮芙蓉巷。
    沈缨谢过周掌柜与黑娃,又在铺子里帮着整理了一些货物。
    待做完这一切,已过了半个时辰。
    沈缨买了冥币、纸扎和祭品去了郊外的栖凤山。
    那是县城西北一座低矮平缓的山,因有梧桐树而得名,姨母一家就葬在那里。
    二十年前的今日,姨夫故去。
    官府来人说是修路遇上山洪,姨夫是领头的,被卷入洪水中尸骨无存。
    五年前的今日,姨母、表姐还有表弟离世。
    其实当年真相到底是什么,她一直没能查清。
    之所以能指控杜鸾,就是因为姨母她们死时,他在场。
    他手上有凶器,身上也有表姐留下的伤。
    而表姐死前,他还掐着她的脖子。
    表姐对杜鸾一见倾心,她喜欢那个洒脱不羁的少年郎,一心就缠着人家,掏心掏肺的想获得回应。
    而杜鸾起初是觉得有趣,或是有其他目的,也带着表姐玩乐。
    可是,时间一久便不耐烦了,甚至和表姐打赌,将其扔在荒山之中,让她独自回城。
    那年,恰逢雨季,山中危险。
    整整十日,沈缨进山找到表姐时,她简直没了人样。
    明明是杜鸾引诱在先,表姐动了真心,他却腻了,便弃之如敝履。
    表姐那般刚烈坚韧之人就因为这些情情爱爱的事,陷入疯魔。
    沈缨一旦回忆那些日子就觉得又恨又悲。
    所以,即便最后,姜宴清能查出杜鸾并非杀人凶手,她也不会原谅这个薄情之人。
    时至今日,表姐已白骨累累,杜鸾这个始作俑者却招摇而出。
    更可恨的是姜宴清,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竟用这种恶人做事,可见骨子里就没有什么怜悯之心。
    谁能做事,在他眼中就是个帮手。
    所以,日后一旦觉得她无用,必会弃之。
    沈缨跪坐在坟前,对着长眠于地下的亲人倾述种种不如意,仿佛只有此刻她才能卸下坚韧的外壳袒露自己的脆弱。
    山林中的冷风令她渐渐平静。
    天色渐渐阴沉,空气中泥土的气息预示着一场大雨很快便要来了。
    她下山时加快了脚步。
    然而,在路过一片树林时她忽然听到一阵响动。
    呜呜……
    像号角又像某种野兽的声音。
    沈缨皱眉看向声音方向,迟疑片刻,最后还是走了过去。
    谁知,树荫掩映下她竟看了姜宴清。
    第十七章
    沈缨右眼猛地跳了一下,不由屏住了呼吸。
    他背着手站在一处诡异的阵法中间,指尖夹着一个铜铃铛。
    那铃铛很奇怪,因没有内芯,摇晃间是无声的。
    姜宴清面向某个方位站立,一动不动,像在观察什么。
    沈缨顺着他的视线看过去,恰好可以看到远处的文昌塔。
    姜宴清所站的位置,是一片被人刻意清扫出来的空地,大约八尺见方,边缘被密密麻麻地红绳围着。
    风声来,绳子震动后发出呜呜声音。
    绳子用桃木桩固定,像个奇怪的栅栏,每隔一段距离还系着一个铜制的铃铛。
    而周围树上则沾着密密麻麻的符纸,新旧不一,显然已持续了很多年。
    空地中间半埋着一座和文昌塔一模一样的石雕小塔,七寸来高,上面画着一些符咒。
    塔身被风雨侵蚀,一些纹路雕塑都变得模糊,应该是在此处放置了多年。
    以石雕塔为中心,朱砂绘制而成的符号如蜘蛛网一样扩散开来,痕迹不算模糊,看样子应该不出一月。
    再仔细一闻,还能闻到一股血腥味,大概是朱砂里掺了什么血。
    角落摆放着几个小陶罐、瓦盆中有纸灰和一些零撒的米粒。
    这场面在永昌民间并不罕见,显然又是有人在摆弄一些从南境传来的古怪阵法。
    大树伸出的树杈挡在身前,沈缨透过树影看到姜宴清缓缓蹲下身,手指变化,正在测量地上的脚印宽窄。
    她缓缓退了一步,刚转过身,姜宴清的声音便顺着寒风灌进她耳朵里。
    无他赘言,只两个字:“沈缨。”
    声音重重落在她心口,让她不敢再移一步。
    深吸了口气,沈缨勾起唇角,转身拨开树枝大步向姜宴清走去。
    她立于他身后三步,不等他开口,率先问道:“大人也是来祭拜故人?”
    姜宴清没动,也未答,而是问道:“何人在此行巫蛊之术。”
    “巫蛊?”
    沈缨瞪大了眼,疑惑道:“民女怎么会知道?”
    “今日是民女姨母一家祭日,官府事物办完后便上山祭奠。眼看大雨将至,民女急着下山,听到此处异动故而斗胆过来看看,没曾想大人也在此。”
    沈缨语气诚恳,犹豫了片刻走到姜宴清身侧。
    她蹲身查看那些符纸,随后拍了拍手上的灰,说:“永昌繁盛,近年涌进来不少外域的人,这些东西,确实看着令人发寒。”
    姜宴清看了她一眼,对她的这些说辞不置可否。
    他抽出一块鸦青色绢帕擦手,语气淡淡地说道,“本官曾得到一本永昌地域图,绘制详尽,精巧绝伦,足见小长安的繁荣,文昌塔在那本地域图中被称为白塔。”
    “‘文昌’二字是林府老族长亲自题字,也正是因为如此,文昌塔才被众多学子推崇。本官上任后慕名而观却发现县衙文书记录与那地域图并不一致,于是亲自勘测。果然,文书记录的塔址实则是县中另一处无名小塔。”
    他手上不知何时多了一幅地域图,指尖在上面滑动,指出两座位置截然不同的塔。
    他又说:“如你所言,府衙档案楼曾遇火,文书大半被重新编写,案宗、账务难免会被遮掩,但位置为何要写错。文昌高塔是要掩盖什么不可告人的隐秘?”
    沈缨听他质疑文昌塔,解释道:“大人言重,永昌百姓向来对佛事并不热衷,受先人熏陶最崇尚祭拜天地神灵。数百年来大大小小的塔庙,不计其数,出现偏差也不奇怪。”
    “永昌百姓极重文事,再贫苦的人家都会让孩子读书习字,文昌塔虽未供奉佛家圣物,却供奉我们的苍仑山神,因这座山神地位极高,这才被人信奉至今。每年科考之际,百姓都会前去祈福,不过是美好祈愿罢了,实在谈不上是隐秘。”
    姜宴清闻言说道:“此塔立于水口,背靠山峦。堪山理水,补地势,镇水患,引瑞气。”
    他抽出腰间冰扇,沿着山峦起伏划出一道银光,说:“这般看着确实有地脉兴而人文焕之能。”
    “那是自然。”
    沈缨点点头,自豪道:“一到文会,各地学子必来文昌塔拜山神,那时候才叫盛况空前呢。”
    姜宴清侧头看了她一眼,神情有几分凝重:“可无奇昨夜探入文昌塔,却发现此塔竟由一批功夫不错的人守着。”
    “塔内机关密布,绘制巫术场景,四壁皆是符咒,并无任何神像。尤其是地宫,设祭坛,法阵,九把青铜古剑和十几丈高的铜树为阵,无奇还发现活祭的痕迹,场面触目惊心。”
    他又将几页画着塔内阵法的图纸递给沈缨,沉声道:“此阵乃西疆部落所创的镇压凶煞之阵。三塔为阵,镇恶煞之头、身、尾。”
    “所以,永昌境内与这文昌塔相呼应的还有城西北劳山文惠塔和城西竹林寺小木塔,三塔不见面,但登高俯瞰三塔成阵,是狠厉的杀阵。这里的阵法恰好设在三角中心,如此便能借势施咒,效力大增。”
    “若非隐秘,区区永昌小城,往年又无大灾大祸,何须建此凶阵?”
    沈缨沉默地听着,抿唇思索,随后说道:“大人,鹰卫旧案在即,文昌塔之事您大可日后再召集各族长共议。”
    姜宴清将那小铜铃铛拿在眼前端详,嘴角勾起一抹讽刺的笑,说道:“唐律禁止一切邪术巫咒,永昌却举城供奉,其心可诛!”
    “姜大人!”
    沈缨跪得干脆,直挺挺戳在土里,满眼震惊地看着姜宴清。
    <a href="https:///yanqing/27_b/bjzmk.html" target="_blank" class="linkcontent">https:///yanqing/27_b/bjzmk.html</a>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gt;.&lt;)


章节目录



应长安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阁只为原作者龙楼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龙楼并收藏应长安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