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夫~”陶玉墨嗔怪了一声,“这叫菜花头,小哥说南方那边很流行的。”
    陶玉书数落道:“什么菜花头,一看就是牛鬼蛇神。你以后少跟他联系,学不着好东西!”
    “哼!老土!伱们的审美眼光真是有待提升。”
    陶玉墨接连被夫妻俩打击,气恼的反唇相讥。
    陶玉书并不生气,说道:“我们审美眼光不行,你回家去给爸妈看,好吧?”
    听着姐姐的话,陶玉墨有些心虚,“你们家暖和,我在你们家住几天。”
    受陶母的管辖,陶玉书姐妹俩从小到大的发型基本都是以长发为主,陶母嫌弃梳辫子太土气,从来不让姐妹俩梳辫子,她们姐妹俩总是以秀丽的乌黑长发示人,觉得不方便的时候就用皮筋扎一下。
    现在陶玉墨搞了这么一个标新立异的发型,敢回家少不了一顿臭骂,因此她打算在姐姐家避避风头。
    “躲得了初一,你躲得了十五?做了还怕别人说?”陶玉书嘲讽道。
    见陶玉墨不说话,她又数落起了不在场的杜峰。
    陶玉墨这个发型就是在杜峰的撺掇下理的,据说连钱都是他掏的。
    陶玉墨对姐姐的教训充耳不闻,隔一会儿就跑到镜子前欣赏自己美美的发型,越看越觉得时髦。
    “玉墨,你想没想过一个问题?”林朝阳问道。
    “什么问题?”
    “留这么个发型,你晚上睡觉怎么办?不怕压直了?”
    听着林朝阳的问题,陶玉墨先是愣了一下,随即认真的思考起来,想了半天,苦恼道:“哎呀!好像真容易给压直了,这可怎么办好啊?”
    她问林朝阳,“姐夫,你有办法?”
    “不留是最好的办法。”
    “说了跟没说一样。”陶玉墨给了他一个白眼,明白他这是打击她对新发型的信心。
    十月匆匆而过,天气逐渐冷了下来。
    趁着早上有时间,林朝阳跑了一趟新街口的文物商店收购点,打算淘点东西,没想到来了之后就见有人在跟几个排队准备卖东西的卖家搭讪。
    像这种情形林朝阳遇到过不止一次,他也不着急,慢悠悠的推着车走了过去。
    林朝阳本以为跟往常一样又碰见了个文物贩子,可仔细瞧了瞧那人的眉眼,顿觉有几分眼熟。
    半截眉、小眼睛、公鸭嗓,这特征太明显了,尽管年轻了三四十岁,可林朝阳还是一眼就认出了对方。
    “爷们儿,我给您这价格绝对公道,肯定比收购点给的价格高。东西进了他们那,十块钱的东西就能给你五块钱的价,卖给他们你就亏大了。”
    那人跟卖家说话的时候眼睛扫见了凑过来的林朝阳,立刻提高了警惕,闭口不言。
    林朝阳这时开口说道:“诸位,我是个古董收藏爱好者,你们要是有卖东西的,可以让我过过眼,我可以拿外汇券买。”
    听着林朝阳的话,那人才明白林朝阳既不是收购点的、也不是打投办的,敢情是来呛行的。
    周围的几个卖家顾不上那人的反应,立刻围住了林朝阳。
    来卖东西的没几个不缺钱的,外汇券对于这些人的吸引力肯定比人民币高。
    半截眉看着被人群围住的林朝阳,心里有点不是滋味。
    有外汇券很了不起吗?
    都是中国人,装什么孙贼!
    “爷们儿,咱们得讲个先来后到吧?我这正跟人谈价呢!”他出声道。
    半截眉刚才看好了一款明代的牙雕荷塘鹭鸶图笔筒,已经给卖家出完了价。
    听着这话,林朝阳笑了笑,说道:“对不住。那行,你们先谈。”
    那卖家却对林朝阳说道:“他价格都出完了,我想听听你的价格。”
    林朝阳冲半截眉笑着说道:“您看这事……”
    半截眉脸色难看,一言不发。卖家却不管他,将东西掏出来给林朝阳过目。
    等林朝阳看完了东西,卖家期待的问:“怎么样?”
    “东西不错,八块钱怎么样?”
    闻言,卖家皱起眉头,半截眉脸上暗藏喜色,他刚才可是给卖家开出了十块钱的价格,对方出价八块钱,那不是赶着卖家把东西卖给他吗?
    他再看林朝阳,眼神里少了几分敌意,多了几分轻视,这么好的东西才给八块钱,眼光不行啊!
    这个想法刚出现,半截眉心里又嘀咕了起来,他给十块,对方给八块,有没有一种可能是这牙雕笔筒真就只值八块?
    想到这里,半截眉又有点后悔,价给高了!
    “八块也太低了,人家给十块呢!”卖家嫌弃的对林朝阳说了一句。
    林朝阳淡定的说了一句,“我说的是外汇券。”
    卖家顿时热情了起来,“外汇券?你早说啊!”
    说完他拉着林朝阳热乎的聊了起来,那意思是让林朝阳再给加点。
    “就这个价,不愿意的话你可以卖给这位小兄弟,或者去收购点问问也行。”
    林朝阳的话让半截眉脸色稍霁,可随后卖家的话却再次让他脸色难看了起来。
    “卖他还不如卖你。”
    说完这话,卖家跟林朝阳一手钱一手货,林朝阳用八块钱外汇券顺利的将牙雕笔筒收入囊中。
    一旁的半截眉就这么眼睁睁的看着林朝阳看完一件又一件东西,然后挑挑拣拣,将收购点门前这群人手里的好东西一网打尽。
    眼看着快到收购点开门的时候,林朝阳正打算骑车离开,却被半截眉给喊住了。
    “同志,我看你不像文物贩子。”
    林朝阳笑了笑,“你见过有文物贩子拿外汇券收东西的?我这纯粹是个人爱好。”
    半截眉笑眯眯的说道:“巧了,我也是个人爱好,咱们也算是同好,您贵姓?”
    “免贵,姓林。”
    见半截眉套近乎,林朝阳也没遮掩,这小子的底细他一清二楚,不怕对方闹幺蛾子。
    “我姓马,平素爱搞点收藏。您经常来这?”
    “个把星期来一趟,碰碰看有没有好东西。”
    “呦!那是我不对,不知道这儿是您常来的地方。”
    “没事,都是公平交易。”
    聊天的时候半截眉一直在观察着林朝阳,相貌平凡,衣着朴素,丝毫看不出刚才拿外汇券出手收东西的豪横。
    外表看不出什么来,但气质颇为儒雅,谈吐不俗,他问道:“您是从事文艺工作的?”
    林朝阳笑了笑,说道:“我在学校图书馆工作,业余写点小说。”
    “那巧了。我也写小说,本职工作是《青年文学》的编辑。”说这话的时候,半截眉脸上藏着几分自矜与炫耀。
    “年轻有为,年轻有为。”
    半截眉等了半天,就听见这么一句夸奖,心中有些失望。
    他便又说道:“您以后要是有稿子可以投给我们《青年文学》,咱们今天也算认识了,回头我优先给您审稿。”
    “好好,多谢您。”
    铺垫了几句之后,半截眉终于问出了他想问的问题:“外汇券现在是硬通货,其实您拿人民币收东西就行,他们一样能卖给您。”
    林朝阳听出了半截眉的潜台词,你丫别扰乱市场,哄抬物价。
    这不是为了防着收购点和你这样的同行吗?
    林朝阳心里想着,脸上笑呵呵,“谢谢您的提醒,下回我试试。”
    两双笑眯眯的眼睛对视一眼,确认对方get到了信息,半截眉说道:“我还得去上班,那咱下回见。”
    “下回见。”
    第243章 谁还不是个大学生了?
    看着半截眉骑着自行车离开,林朝阳也骑上自行车一路往东拐了两个弯,来到棉花胡同。
    进了院子,他先将刚才收的东西放好。然后熟练的点着了正屋里的土锅炉,等炉膛内的火势旺了起来,他出门上了公交车往火车站去,林二春老两口今天中午的火车到燕京。
    在火车站前等了一个多小时,林朝阳接到了提着大包小包的林二春夫妻俩。
    “又拿这么多东西干嘛,我们这边什么都不缺。”
    “不拿放家里一冬天不也放坏了吗?拿点东西就你话多。”
    林二春语气不耐,他本来都不打算来燕京了,奈何林朝阳一封又一封信的催。
    “你看你这个态度,让你来燕京是来享福的,又不是来遭罪的,别想着地里那点事了。”
    1978年的12月,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的一个夜晚,安徽省凤阳县小岗生产队的18个农民相聚在茅草屋中,写下一纸字据。
    字据写道:我们分田到户,家家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交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们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然后他们以慷慨就义般的勇气在字据上按下17个红手印和3个印章,代表全队20户人家。
    在1978年,这个举动无疑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是一个勇敢的甚至是伟大的壮举。
    次年,小岗村打谷场上一片金黄,经计量,当年全队粮食总产量达到了66吨,相当于全队1966年到1970年5年粮食产量的总和,充分体现了分田到户的优越性。
    很快,小岗村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动便传到了省里一把手的耳朵里,并且获得了高度认可,被官方媒体广泛传播。
    但决定中国农村改革的道路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尽管有小岗村的成功案例在前,这两年国内关于是否要分田到户始终没有定论。
    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对于这个可能影响中国未来改革发展走势的决定都是慎之又慎。
    直到今年下半年,积蓄了两年之久的风似乎一下子猛烈了起来,各种媒体上关于“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制”的讨论甚嚣尘上,民间的反响也极为热烈,多个地方大员也在官方媒体上公开发声支持改革。
    这一切都在预示着,这场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农村改革似乎迎来了开花结果的命运。
    最近这一年,关于分田的消息传的沸沸扬扬,地处偏僻的小杨屯也被这股风刮的飘飘摇摇,社员们根本无心劳动,见天儿的研究着分田的事。


章节目录



文豪1978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阁只为原作者坐望敬亭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坐望敬亭并收藏文豪1978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