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纳电影节现任主席雅各布也是在1978年登台的,1978~2000年,雅各布担任戛纳电影节总代表,负责电影节艺术方向与选片工作。
    2000~2014年,升任电影节主席,全面主导电影节战略发展。
    上台即做了一件“大事”,改变电影节的性质。
    将原本各国自主选片,换成由电影节进入各国挑人选片,将原本在各国自己手中的审美权、道义权一举夺走。
    并且将原来这个重点在欧洲的电影节,转变为一头为好莱坞打擂台,成为培养非西方“文化叛逆者”的国际电影节。
    1978年后先是湾岛,后是大陆,最后是香港。
    而大陆的影视圈在经济水平落后的情况下,想搭乘名利便车。
    拿个奖一夜之间便成“大师”,海外版权大赚大赚。
    艺术总监弗雷莫有时亲赴中国,被投怀送抱的电影人拥簇着,个个都想套近乎。
    戛纳电影节为上述三地专设了挑人班子,深入大陆角角落落,与其说是艺术甄选班子,更像是意识形态、国际战略调查组和策源地。
    柏林如是,戛纳如是,威尼斯就特殊吗?
    平衡话术也没用了。
    想要既肯定维护文化主体性的勇气,又强调国际交流需避免对抗思维,最后呼吁中国电影人应学会用世界语言讲述本土经验,而非非此即彼。
    将这波争夺审美标准、文化定义的行动,打为民间情绪,淡化反抗色彩。
    然而,说的越多,错的越多,漏洞百出。
    越来越多人发现了规律。
    标准掌握在国外,靠国外拿奖,行业在西方地位高,但是在国内地位低或者不是那么赚钱,都容易被渗透,失去审美定义权。
    特别是回望去年莫言获得诺奖。
    也许诺贝尔奖本身并不是服务于西方文化霸权的一项文学奖,但它事实上却成了这样的文学奖。
    有些事情,并不是瑞典文学院的成员所能决定的。
    现在的情况,就事实而言,诺贝尔奖在客观上表现为给予西方作家和东方叛逆者的一种荣誉。
    不是说诺贝尔奖服务于谁,而是事实上,它成了这个。
    几个月前,但凡说一句诺奖的不是,“一点独立思考能力都没有”“太容易被洗脑”“阴谋论”的帽子就要飞来了。
    此刻,在没有引导的情况下,不同的人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文化,文学、艺术包括科学,体育,不能寄希望于一个“国际”机构足够公正、权威,代替自己行使最高评判权。
    定义权,要想办法掌握在自己手里!
    沈三通也在关注,短短几天,舆论变化非常之快,不由眼神一动。
    文化标准再往里延伸,那就是劳动定价。
    如今以及未来,制造业的收入微薄,和劳动强度无关,也和技术含量没有关系。
    原因只有一个,掌握这个世界劳动定价权的,并不靠制造业。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一个产业工人能养活一家四口,养两辆车加宠物,生活滋润。
    以后其他制造业国家,再也无法重新这一辉煌,因为掌握劳动定价权的美国,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
    美国干工业的时候,制造业就会“昂贵”,收入就会高,美国以金融为主,那么金融、艺术、体育……就变得昂贵。
    除非主动打破这个,否则没有定价权,越能吃苦,苦头就越多。
    2月24日。
    宁浩同意了徐光头的提议。
    不过要求纪录片由他自己来发。
    宁浩想复刻一波沈三通的成功路径,把自己打造成对抗西方文化霸权的勇士,继续撕开皇帝的新衣。
    成为文艺派和三通娱乐之间的中间力量。
    既是打破第六代导演跪姿的新生代电影导演,又不同于三通娱乐的模式。
    纪录片《梦幻柏林》一经发布,便引发轩然大波,炸开了舆论。
    北京时间2013年2月25日。
    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李安凭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第二次获得最佳导演。
    本来让某些群体狂欢的获奖,消息传来却纷纷沉默。
    《少年派》上映的时候,可是有过一波辩论。
    此刻的获奖,正是奥斯卡给了李安勋章。
    “阴谋论”的东西,能够解释现实了,还是“阴谋论”吗?
    第66章 匆匆两年(上)
    15年5月。
    港岛,坐落在中西区中环金融街的四季酒店。
    随意饱览香港维多利亚海港的房间之内,裹着丝绸长裙的身躯像是一株被月光浇灌长大的白桦。
    冷白肌肤泛着白皙的光泽,仿佛蕴含着北欧神话里冰霜女神的血脉。
    193公分的骨骼撑起一道流动银线,双腿更像是造物主用黄金分割率打造的绝世武器,从髋骨到脚踝的线条划过完美弧线。
    此时。
    身躯的主人如泣如诉的呜咽。
    珍珠母贝的光泽,在灯下会蒸腾出的虹彩,如同刚刚苏醒的远古冰川,承受着烈阳的照射。
    “让我来……”
    伊丽莎白·德比齐低吟浅唱,语气带着祈求。
    闻言,沈三通没有勉强。
    随手在惊人修长的美腿拍了一下。
    彼此之间的默契,让伊丽莎白·德比齐感激回头。
    边欣赏着窗外维多利亚港的波涛起伏,沈三通客观点评:“继续健身,还是脆弱。”
    伊丽莎白·德比齐很想反驳,她很强的好吧。
    但是想到双方的状态,嘴硬恐怕又要受罪。
    所以,没有嘴硬。
    沈三通走人:“我要先回公司,你跟着剧组团队完成中国行的宣发。”
    伊丽莎白·德比齐身体已然疲惫,依然起身帮沈三通穿好衣服。
    听着他说的话,很是乖巧的点头。
    她很清楚自己能有今天,在好莱坞一步登天,成为最近两年让无数人羡慕嫉妒恨的“幸运女孩”,到底是因为谁。
    好莱坞从业人员,如果说一开始对超级英雄电影有所偏见,那么随着漫威的成功以及好莱坞越来越明显的原创枯竭,超英电影的地位逐步提高。
    《神奇女侠》作为dc三巨头之一,又是三巨头中唯一的女性。
    这个角色的归属,毫不夸张的说,可以改变一个女演员的职业生涯,改变命运,名声和财富实现腾飞。
    如此巨大的利益面前,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
    伊丽莎白·德比齐依然记得两年前的场景。
    《神奇女侠》项目刚刚立项,选角还未进行,整个好莱坞女演员和经纪人便闻风而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哪怕年龄和外形不是很符合的女演员,也都跃跃欲试。
    万一成了呢?
    盖尔·加朵、杰米·亚历山大、梅根·福克斯、安吉丽娜·朱莉、欧嘉·柯瑞兰寇、寇碧·史莫德斯、亚历珊德拉·达达里奥……
    好莱坞新生代、中生代女星为之疯狂。
    当《齐天大圣》票房位列影史第三,关于《神奇女侠》女主争夺的激烈程度,更上一层楼。
    华纳也充分展现了内斗属性。
    分公司、母公司的高管各自推出自己的“女孩”。
    哪一个都有后台,哪一个背后都有人!
    伊丽莎白·德比齐勉强算是澳大利亚帮的一员,《神奇女侠》选角启动时,她不过是一介好莱坞新人。
    靠着澳大利亚帮的关系,拿到了《了不起的盖茨比》的配角。
    但那个时候,《了不起的盖茨比》还未上映,知名度可谓一点没有。
    伊丽莎白·德比齐只是抱着试试的心态,投了简历。
    然后,幸运女神降临,中了大奖。
    “中了大奖”是伊丽莎白·德比齐当时的想法,也是身边朋友的形容。
    只有当时的老乡,《了不起的盖茨比》导演兼编剧巴兹·鲁赫曼赞叹沈三通权势之大。
    《了不起的盖茨比》由华纳兄弟出品和发行,身处其中的巴兹·鲁赫曼看到了伊丽莎白·德比齐作为小演员看不到的幕后争斗。
    堪称血雨腥风。
    伊丽莎白·德比齐并不笨,进行了询问,想要了解更多。
    但是这个老乡没有多说。
    随着时间流逝,她伴随着沈三通,才知晓更深层次隐秘。
    越是了解,越是感叹获得这个机会的不可思议。
    也是逐渐明白巴兹·鲁赫曼为何惊叹沈三通权势。


章节目录



新时代艺术家(重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阁只为原作者书荒仙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书荒仙人并收藏新时代艺术家(重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