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议论纷纷。
    黔首们对得到那么丰厚的报酬,以及上面承诺的一天劳作的时辰感到十分心动。
    这冬日本就难熬,不能种地,也干不了旁活。有些贫苦的黔首苦于找不到生计,只能冒险进山打猎。运气好,能打到几只山鸡野兔,运气不好,也许是葬送在虎口。
    而如今,只是为陛下修宫殿,不仅能保证一日两食,朝廷发放的粟米和钱以及衣袍还能带回去补贴家用,这实在是个最合适不过的去处!众人跃跃欲试,争先恐后地询问如何报名。
    只可惜,每户只能出一人!
    识字的人都被他们问怕了,他指着报纸,大声地说道:“上面写了,去各村的里长那里报名。别急,要三日后才开始。”
    黔首们将前半句牢牢地记在心上。有些心急的人已经提前去骚扰里长了。
    万一能提前报名呢?试试又不亏。
    不少人急切地跑回家里,与家人们议论此事。
    “二娃力气大,应该让二娃去,到时候他卖力多,也许能得到官员的赏识呢!”
    “我看得让大娃去,邻居家的女儿不是有意咱大娃吗?你得让大娃攒点结婚的钱。”
    诸如此类的议论在各家中普遍上演。
    至于欺骗?那是不存在。这可是公主设立的报纸,公主承诺的事情,皆能办到。
    前段时日,公主府内招工,说是弄什么造纸术以及肥皂。前去做事的人与外人透露,公主给钱大方,他们都舍不得离开了。
    一时犹豫没有抢到名额的人看到他们领回家的布匹和肉,悔得连肠子都青了。
    而且陛下只修两座宫殿,他们手脚快些,岂不是几个月便能做完,到时候便拿不到这般丰厚的待遇了?
    黔首们怀着忐忑的心情等待三日后的报名。官员们也是兢兢业业地执行着上级颁布的命令。
    他们派人每家每户的走访,亲自上门让黔首确认后按手印。据公主之令,手印按下后,便视为报名成功,可提前发放一件冬衣用于劳作。
    不过现在天气并未到寒冬,黔首们不舍得穿厚实的新衣,还是穿着旧衣赶赴工地。
    此次招工乃是就近招募,黔首们每日都可返回家内。
    两个月后,各地的郡守陆陆续续抵达了咸阳。当然,也有个别偏远以及路上遭受了意外的官员还未到。
    对于这部分人,嬴政也不会再等了,让专门的官员登记了一下名姓,便召集百官和郡守一同入殿议事。
    九江郡的郡守是在十日前抵达咸阳的,随后便被咸阳城内的景象以及报纸等新奇事物吸引了目光。
    因为郡守还未到齐,陛下并未特意召见,所以他被安排入传舍内等候。
    近期,他时常在城内自由活动,偶尔也与其他郡守一同议事。
    因为长公主发行了报纸,他们入咸阳之后不必特地去拜访当地的高官,便能知晓咸阳城所发生的大事,起码不会在陛下召见时一无所知。
    吕媭在他们买报纸的时候便察觉了他们的身份,又努力推销出了多件昂贵的商品,帮公主多赚了一笔钱。
    等待数日,所有在传舍内的郡守终于收到了始皇的诏令。
    九江郡郡守也得以亲眼见到了被后世称为千古一帝的始皇陛下。
    行礼后,各地郡守皆是在悄悄打量着阶上的嬴政。
    陛下身形高大,威仪过人,眼眸锐利,视线所过之处,百官不敢直视。
    而此时,陛下的右侧正站立着一位身着黑色宫装,容颜不凡的女子。细看面容,倒是与陛下有几分神似。
    等等,这位不就是……
    九江郡郡守再一细看,发现她就是天幕里所言的那位长公主!
    天幕只说循着古画,找了与长公主容颜相似的人扮演,不料公主竟然真如天幕那般……
    大概是他看得太出神,视线不曾收敛,熙和有所察觉,微微眯眼。
    九江郡郡守回神,当即不敢多看。
    这般凌冽的眼神,与陛下倒是极其相似,让人不寒而栗。
    嬴政给百官赐座,见他们入席,缓缓开口,“熙和近日编写了一卷为官之书,诸卿务必用心潜习,知晓要领,为治下黔首谋福。”
    随着他话音落下,侍从们将书卷搬来,给每位官员都发了一本。
    熙和认为适当的员工培训是必要的。在信仰盛行的朝代,偶尔也需要对官员们灌输点鸡汤,并且提升一下他们的做官能力。
    陛下一声令下,各个官员不敢懈怠,当即翻开书卷。
    殿内只有沙沙作响的翻书声。
    九江郡郡守也在看这本的内容。
    书页不算厚实,主要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卷主要讲述前朝典型贪官的下场,部分好官功绩以及受得君主的重视,获得当地百姓的爱戴,名利双收。除此之外,便是本朝官员以及诸子百家一些有威望之人所说之言。
    李斯翻开书卷,看到这一部分时,心里冒火。
    此前长公主编书之时,便派人到各个有名望官员的府邸中,请他们诉说一些为官之道。
    李斯也没想到公主能给他机会。
    想到是能传扬到各地郡县,他十分重视,因此斟酌笔墨,认真写下了法家的理念,劝谏陛下的治国之道。
    他足足写下了千余字的肺腑之言,并且花了数日进行修改润色。
    可如今一看,虽然有他留下的言论,但是他所写的千字文在此书内却被删减得不到二十字!
    李斯将书翻来覆去,找不到更多了。然后一看编书者实为叔孙通时,气更是不打一处来。
    叔孙通是儒家的人。
    此间书册涉及名人之言,不只有他自己的百字文,还有不少儒家之人的言论,孔子,孟子,他的老师荀子的言论皆在其中,且占篇幅甚多。若只这些儒家先圣之言在其内也就罢了,可就连叔孙通自己的弟子都登了几篇百字文!
    而法家只留了他与师兄韩非之言,甚至故去的韩非都有百字文!
    这不是羞辱又是什么?
    他李斯难道还比不过儒家一些尚未出名的小辈们?
    李斯怒火中烧,气鼓鼓地瞪向了叔孙通。
    叔孙通此时也在关注群臣的反应,很快就察觉到了李斯的视线。
    夹带了点私货的叔孙通有点心虚,他当然知道李斯在气恼什么。
    只不过当时在编制书册时,他有点收不住手,不好挪走前面儒家的,只能酌情删减一些后续字数较多的别家之言。
    这种容易得罪人的事情,叔孙通虽然不想做,但是也不得不做。谁叫李廷尉写的文章最长,一篇的字数胜过别人十篇,让他不得不删呢。
    他们两人视线短暂交锋,其余官员要么沉浸在书卷中,要么偶然发现,不太知晓内情。
    此时,九江郡郡守已经翻到了第三部 分了,当他看到面对自然灾害,身为官员该如何作为的标题时,他瞪大了眼睛。
    #若蝗虫过境,你该如何应对#
    #治水要诀,堵不如疏,教你领会大禹治水的妙招#
    #突发洪汛,该如何避灾救险#
    #瘟疫肆虐,该如何正确隔离病患并且及时救治百姓#
    #大旱之年,该如何从隔壁借粮,安抚黔首#
    此等标题言简意赅,却格外地抓人眼球,与天幕小辈编的标题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最为关键的是——这种宝贵的知识,是他们能够学习的吗?
    九江郡郡守心脏怦怦直跳,当即翻到了相应的目录页数。
    他最先翻到治蝗虫一篇,该书提供治理蝗虫的要领并不只是枯燥的几行字,而是用一位官员,或者是百姓的心得体会,是他们经历过多次苦难,才逐渐摸索出相应的治理办法。
    比如说在蝗虫产卵的季节组织人手特地去捣毁虫卵,或是在夜间以火光诱杀蝗虫。
    其中还有一位陈姓官员靠饲养家畜吃蝗虫渡过蝗灾的事……九江郡郡守看得津津有味。
    有官员好奇询问:“敢问这位陈姓官员在何处任职?”
    熙和说道:“这是后世小辈们总结的方法,我只是命人将故事编入其中。”
    该官员对不能结交这位书里的能人而深感遗憾。
    等他们看得差不多了,嬴政便吩咐他们两日后交上一份观看心得,并且宣布。
    “朕之公主熙和,承大秦先辈之姿,受上天眷顾,为人仁厚,为民尽心,于国有功。三日后,朕会册封熙和为太子,诸卿皆入宫观礼。”
    第90章 “良身体抱恙,不便起身,还望项兄见谅。”
    众臣惊讶了一瞬, 又转化为了然。
    储君之事悬而未绝,他们这些臣子们也不大放心。册封熙和公主为太子,实乃天幕给他们的救秦良方。
    大臣们都没有异议,刚入咸阳不久的郡守们就更没有异议了。
    在他们眼中, 陛下指定公主为继承人, 实乃天经地义。
    有些郡守都以为册封太子的仪式早就结束了呢!
    ……父皇要册立她为太子?
    熙和眼眸浮现些许诧异。
    以父皇的脾气, 居然愿意先定下此事么。这是否也意味着, 他不再相信长生之术, 接纳了生老病死的自然之法?
    嬴政话音刚落便侧眸看向熙和。可是熙和却迟迟没有说话,像是在走神。
    “……”
    他又不好当众拂了熙和的颜面, 只能冷着脸宣布退朝。
    众臣拜别陛下, 陆续离席。
    嬴政也欲先回内殿, 熙和见他要走,小步跟了上去,“熙和谢过阿父。”
    嬴政步履放缓,嗓音尽显威仪:“社稷在前,只有君臣, 没有父女。既为太子,便该为大秦尽心,勿要让朕失望。”
    这是不必言谢的意思?
    “儿臣定不辜负父皇厚望。”熙和歪了歪头,“父皇今日可还劳累, 可要儿臣替您分担政务?”


章节目录



大秦长公主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阁只为原作者池衣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池衣并收藏大秦长公主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