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帝闻言,再顾不上别的,立刻将“仙丹”吞了下去。
“仙丹”刚一入喉,宣和帝便感觉到了一股暖流从脖子一路向下,紧接着整个胃部都跟着熨烫起来。
本来不怎么提得起劲的宣和帝,瞬间就能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活泛了起来。
看来这个仙丹确有奇效,刚才是他先入为主了。
尽管心里是这么想得,但宣和帝却也并没有在沙道长面前表露出任何异常。他本来就是帝王,就算犯了错,那也不可能轻而易举地开口道歉。
好在沙道长根本就没有想过要从宣和帝口中听到什么抱歉的话,在得了宣和帝赐下的奖赏之后便回了炼丹宫。
刚才内监来势汹汹,甚至还带了禁卫军。将沙道长“请”走的时候,所有的术士都乱作了一团。
现在看到沙道长安然无恙地回来了,一个个都安了心。
等内监离开之后,便全都迎了上去,急忙忙地问起师父接下来该怎么办才好。
他们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炼出什么仙丹,所以一听说皇上来拿人,这一个个的,心都跳到嗓子眼儿了。
据他们听到的消息,皇上的身体定是每况愈下的。
那么,在皇上临死之前,必定不会留他们活口。
这么一大帮子人,难道就在宫里坐以待毙吗?!
第363章
因为皇上这一次晕倒是在早朝的时候, 是以,所有的臣子都留在了宫里等候消息,就连墨珣也不例外。
与“皇上醒了”一同传来的是“皇上勒令王爷们就藩”的消息……
这下可好,本来就已经急不可耐的朝臣们全都坐不住了。更有甚者, 在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像是屁|股上被针了一样猛地从椅子上跳了起来。
打翻茶盏什么的, 已经不算是特别显眼的事了。
这次被派来传讯的并不是什么特别眼熟的内监,朝臣们就是把他团团围住, 也问不出什么子丑寅卯来。
传消息的小内监好不容易才从这些大臣的手中逃脱, 这就头也不回地朝外走了。
整个堂屋乱成了一锅粥, 吵吵嚷嚷了一阵之后,所有人便将视线投向了太尉、丞相、御史丞,就等着他们给拿拿主意了。
大臣们心里再着急,也知道自己是没什么资格到宣和帝面前提反对意见的。
就是想以死相谏, 那也不是什么阿猫阿狗能谏的。
现在的“三公”里头, 只剩下年太尉是前朝老臣了。
这下可好,刘丞相和御史丞也齐刷刷地看向了年太尉。
年太尉见状,直接就在心里骂起爹来了。
宣和帝办的这个事, 本来就不合规矩。
或者从一开始, 宣和帝就没有按规矩办过——他秘密立储,并未公布储君人选。现在, 又要将所有的皇子全都调离京城……
那万一, 在这期间, 宣和帝出了什么事,那京里谁能来主持大局?!
现在, 灾民之中似乎已经隐隐有了领头人,要是皇上在王爷们离京的过程中出了什么事,让有心人趁虚而入……大周的基业可怎么办?
而且,年衣柏能一直安稳地居于太尉一职,本也不是什么善茬。如果不是因为知道宣和帝担心外戚揽权,年太尉恐怕还要安排自己的孙子、重孙进宫呢。
宣和帝刚即位的那几年并没有选秀,倒也熄了很多人的心思,却也让很多人窥见了宣和帝的想法——宣和帝已不再能容忍像钱正新那样的情况出现了。
就是因为冷家一直安安分分,所以宣和帝才能容得下冷家,皇贵君也才能一直稳坐君后的位置。所以说,冷家确实聪明得很。而年太尉也是,一开始就向大皇子递了投名状。
大皇子既占了嫡,又占了长,只要不自寻死路,继承皇位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有这么个想法的大臣当然不止年太尉一个。
可是,宣和帝偏偏就不按牌理出牌,搞了个什么“秘密立储”。这可不亚于平地一声惊雷,使得所有人的心思都跟着活泛起来了。
如果宣和帝想将皇位传给大皇子,那根本不需要折腾这个,直接将大皇子立为太子就行了。
秘密立储的消息一经传出,朝臣们看大皇子的眼神也有些变化。
这就好比已经是别人将你的囊中之物堂而皇之地拿走了……
年太尉早早就向大皇子投诚,哪怕秘密立储的事传了出来,他也不好再另谋出路了。
所以这会儿,就算朝臣们不看他,年太尉也是要去宣和帝面前走上一遭的。
毕竟宣和帝此举不妥,更不合祖宗家法,他若是装聋作哑,那才奇怪呢。
只是,这一次面见宣和帝,倒也不能一大堆人一起去。
宣和帝眼下怕是钻进了死胡同,应当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了。如果他们一次性去太多人,恐怕会让皇上以为他们要逼宫。
真正意义上的适得其反。
这个时候,单单年太尉一个人进宫怕是没用,可能还要让宗室先走一遭才行。
就年太尉跟大臣们商量事情的这么个空档,宣和帝已经服下了术士最新炼制出的丹药。
那个丹药本就不是什么仙丹,却是与当初宣和帝给林醺与年太尉的丹药差不离的。
就在这么短短的时间里,发生了这么多事,术士哪有这种本事,这么快就给宣和帝炼出丹药来?既已知道宣和帝身子不行了,在拿不出仙丹、无力回天的时候,还是能拖一天是一天吧。
“仙丹”刚一入喉,宣和帝便感觉到了一股暖流从脖子一路向下,紧接着整个胃部都跟着熨烫起来。
本来不怎么提得起劲的宣和帝,瞬间就能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活泛了起来。
看来这个仙丹确有奇效,刚才是他先入为主了。
尽管心里是这么想得,但宣和帝却也并没有在沙道长面前表露出任何异常。他本来就是帝王,就算犯了错,那也不可能轻而易举地开口道歉。
好在沙道长根本就没有想过要从宣和帝口中听到什么抱歉的话,在得了宣和帝赐下的奖赏之后便回了炼丹宫。
刚才内监来势汹汹,甚至还带了禁卫军。将沙道长“请”走的时候,所有的术士都乱作了一团。
现在看到沙道长安然无恙地回来了,一个个都安了心。
等内监离开之后,便全都迎了上去,急忙忙地问起师父接下来该怎么办才好。
他们自己都不相信自己能炼出什么仙丹,所以一听说皇上来拿人,这一个个的,心都跳到嗓子眼儿了。
据他们听到的消息,皇上的身体定是每况愈下的。
那么,在皇上临死之前,必定不会留他们活口。
这么一大帮子人,难道就在宫里坐以待毙吗?!
第363章
因为皇上这一次晕倒是在早朝的时候, 是以,所有的臣子都留在了宫里等候消息,就连墨珣也不例外。
与“皇上醒了”一同传来的是“皇上勒令王爷们就藩”的消息……
这下可好,本来就已经急不可耐的朝臣们全都坐不住了。更有甚者, 在听到了这个消息之后像是屁|股上被针了一样猛地从椅子上跳了起来。
打翻茶盏什么的, 已经不算是特别显眼的事了。
这次被派来传讯的并不是什么特别眼熟的内监,朝臣们就是把他团团围住, 也问不出什么子丑寅卯来。
传消息的小内监好不容易才从这些大臣的手中逃脱, 这就头也不回地朝外走了。
整个堂屋乱成了一锅粥, 吵吵嚷嚷了一阵之后,所有人便将视线投向了太尉、丞相、御史丞,就等着他们给拿拿主意了。
大臣们心里再着急,也知道自己是没什么资格到宣和帝面前提反对意见的。
就是想以死相谏, 那也不是什么阿猫阿狗能谏的。
现在的“三公”里头, 只剩下年太尉是前朝老臣了。
这下可好,刘丞相和御史丞也齐刷刷地看向了年太尉。
年太尉见状,直接就在心里骂起爹来了。
宣和帝办的这个事, 本来就不合规矩。
或者从一开始, 宣和帝就没有按规矩办过——他秘密立储,并未公布储君人选。现在, 又要将所有的皇子全都调离京城……
那万一, 在这期间, 宣和帝出了什么事,那京里谁能来主持大局?!
现在, 灾民之中似乎已经隐隐有了领头人,要是皇上在王爷们离京的过程中出了什么事,让有心人趁虚而入……大周的基业可怎么办?
而且,年衣柏能一直安稳地居于太尉一职,本也不是什么善茬。如果不是因为知道宣和帝担心外戚揽权,年太尉恐怕还要安排自己的孙子、重孙进宫呢。
宣和帝刚即位的那几年并没有选秀,倒也熄了很多人的心思,却也让很多人窥见了宣和帝的想法——宣和帝已不再能容忍像钱正新那样的情况出现了。
就是因为冷家一直安安分分,所以宣和帝才能容得下冷家,皇贵君也才能一直稳坐君后的位置。所以说,冷家确实聪明得很。而年太尉也是,一开始就向大皇子递了投名状。
大皇子既占了嫡,又占了长,只要不自寻死路,继承皇位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有这么个想法的大臣当然不止年太尉一个。
可是,宣和帝偏偏就不按牌理出牌,搞了个什么“秘密立储”。这可不亚于平地一声惊雷,使得所有人的心思都跟着活泛起来了。
如果宣和帝想将皇位传给大皇子,那根本不需要折腾这个,直接将大皇子立为太子就行了。
秘密立储的消息一经传出,朝臣们看大皇子的眼神也有些变化。
这就好比已经是别人将你的囊中之物堂而皇之地拿走了……
年太尉早早就向大皇子投诚,哪怕秘密立储的事传了出来,他也不好再另谋出路了。
所以这会儿,就算朝臣们不看他,年太尉也是要去宣和帝面前走上一遭的。
毕竟宣和帝此举不妥,更不合祖宗家法,他若是装聋作哑,那才奇怪呢。
只是,这一次面见宣和帝,倒也不能一大堆人一起去。
宣和帝眼下怕是钻进了死胡同,应当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了。如果他们一次性去太多人,恐怕会让皇上以为他们要逼宫。
真正意义上的适得其反。
这个时候,单单年太尉一个人进宫怕是没用,可能还要让宗室先走一遭才行。
就年太尉跟大臣们商量事情的这么个空档,宣和帝已经服下了术士最新炼制出的丹药。
那个丹药本就不是什么仙丹,却是与当初宣和帝给林醺与年太尉的丹药差不离的。
就在这么短短的时间里,发生了这么多事,术士哪有这种本事,这么快就给宣和帝炼出丹药来?既已知道宣和帝身子不行了,在拿不出仙丹、无力回天的时候,还是能拖一天是一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