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头箭如雨下,巩休屁事儿没有。
    几个纤夫出身的士卒,扛着两三米长的小船做挡箭牌,射来的箭矢都被船底给挡住。
    刘会元脸色很难看:“这贼厮说,朱家父子把金州也占了?”
    徐敷言点头道:“极有可能。朱铭在金州做过两年太守,还是有些根基的,能够轻易拿下金州五县。”
    柳瑊低声说:“若据洋州、金州两地,恐怕还真能裹挟十万百姓从贼。”
    这话说得声音不大,却让旁边的王敏文、韩思俨脸色剧变。
    二人对视一眼,悄悄离开城墙,各自回家准备寻机开溜。
    十万贼寇,兴元府哪能守得住?
    柳瑊看着两人离去,凑到徐敷言耳边低语。
    徐敷言听完,忧心忡忡道:“若是这样做,就算我们击退贼兵,事后也会遭到王党报复,罗织罪名把咱们贬为闲职。”
    柳瑊说道:“兴元府危若累卵,哪还能计个人得失?若让这两人跑了,城内文武官员必然人心涣散。”
    徐敷言考虑再三,咬牙说:“伱去办吧,出了事我扛着!”
    柳瑊拱手退下,叫上两队官兵,直扑王敏文、韩思俨的府邸。
    两个鸟人拖家带口,还没出门就被堵住。
    柳瑊二话不说,直接下令抓人,集体软禁在转运司衙门。
    接着又带兵从西城门而出,把两艘官船上的财货,全部充公带回城内作军资。
    ……
    朱铭的主力部队,人数已经过万。但真正能打的精锐,也就千余人而已。
    他来到城固县之后,任命县令和县尉,又留下五百士卒守城,让这些人负责在城固县转运粮食,便带着大军继续往前走。
    刚刚启程不远,一条小船就追上来。
    “大哥!”白祺抱拳行礼,手中还拿着一杆长枪,背上还背着一副弓箭。
    而他身后,居然站着富元衡和雷观。
    朱铭惊喜道:“你们怎来了?”
    白祺今年十五岁,已长成偏偏美少年,眉宇间有几分沈有容的影子。
    他说道:“父亲留俺在洋州做文职,俺这几年,随张三哥练得武艺,又读过一些兵书,打算来军中施展手脚。这两位先生,是金州那边送来的,便一并带来见兄长。”
    “很好,”朱铭又问二人,“你们想通了?”
    富元衡和雷观,都是被劝退的太学生。
    富元衡说:“富元衡已病死金州,学生今后改名傅寿。”
    雷观说:“雷观也已病死,今后改名田闻道。”
    “委屈你们了,今后定能恢复真名。”朱铭郑重说道。
    改名换姓,无非不想连累家族。
    富元衡、雷观二人,前者籍贯浙江,后者籍贯福建。被方腊和官兵反复祸害,家产都已十不存一,他们恨透了朝廷,觉得大宋是真没救了。
    白祺、富元衡、雷观,皆留在朱铭账下听令。中午停军歇息,顺便坐下来吃饭,白胜带他们去熟悉同僚。
    说白胜大字不识几个,那也是相对的,怎么也跟随朱铭混了许多年。读写和计算肯定没问题,并且耳濡目染,还懂得一些大道理。
    上万大军,不可能全都坐船,绝大部分沿江步行,随军船只主要用来运送辎重。
    当天傍晚距离兴元府城十里,朱铭下令全军扎营。
    翌日继续前进,来到兴元府城下。
    朱铭拿出望远镜,仔细观察城防情况:“城内有知兵之人,布置得颇为得体,一味强攻必然损失惨重。主力可留在此处,分兵占领褒城(褒城镇)和西县(勉县),把这兴元府变成一座孤城。”
    “将军,俺去占西城,”李进义自告奋勇,“那里控厄咽喉,保证能挡住利州、兴州、三泉的官兵,不放一个官兵过来救援兴元府!”
    “去吧,”朱铭点头同意,又对屠申说,“你带兵去攻占褒城,夺城之后,立即组织百姓加固城池!”
    “是!”
    屠申和李宝的部队,都被朱铭从金州带来。剩下的金州军队,则勒令张广道好生操练,务必练出几千精兵守住东大门。
    石元公说:“俺在这两城,都有认识的商贾,可射箭投书劝降。便不能让那些商贾献城,也能趁机离间。”
    说完,拿出纸笔,写下那些商贾的名字。
    石元公这几年,带着筼筜纸到处跑,刻意结交士绅商贾。
    一旦义军投书射进城里,白纸黑字写着商贾名号,守军定然怀疑那些商贾是内应,说不定直接把商贾给逼反。
    当然,更有可能发生的情况,是两城守军被突袭之下直接投降。
    朱铭笑着夸奖:“石先生有妙计。”
    石元公谦虚说:“都是些雕虫小技,难登大雅之堂。”
    由于守军没有分兵在城西扎营,李进义和屠申二人,大摇大摆的带兵绕城而过。
    柳瑊见状大惊:“贼寇要去西县和褒城!”
    徐敷言如坠冰窟:“完了。”
    西县卡住西面和南面褒城卡住北面。
    两城若失,整个汉中盆地都会被堵死,兴元府城就彻底沦为瓮中之鳖。
    特别是褒城,位于褒斜道的出口。只要占领这里,陕西官军就别想从褒斜道出来。
    柳瑊建议道:“不如出城决战。”
    徐敷言苦涩道:“城内守军就没怎操练过,不过是一群拿起兵器的百姓,可战之士还不足一千人。守城或许还能行,出城作战必然一触即溃。”
    刘会元抱怨说:“当初就该弃守兴元府,带着士卒和辎重退往利州。从汉中到利州,山川险峻,雄关重重,必然能挡住贼寇,就算丢了汉中也能杀回来!”
    “现在说那些还有什么用?”柳瑊没好气道。
    他们不敢放弃兴元府,否则整个汉中盆地就没了。
    经历了方腊和宋江那档子事,朝廷对丢城失地的官员,处罚是越来越严厉。
    朱铭下令:“役兵去砍伐树木,木匠打造平夷砲,石匠打造石弹!”
    铁帽村已经铸造出生铁重炮,但那玩意儿太过笨重,留在金州防守城池。
    随军只带来些虎蹲炮,威力太小,攻城没啥用。
    还是回回炮好使!
    第331章 回马枪
    陕西虽分为秦凤路和永兴军路,却由同一个转运使管理,即:陕西转运使。
    朱铭围困兴元府城时,求援信差已抵达陕西。
    猜猜陕西转运使是谁?
    正是读了朱铭的《正气歌》,选择挂印辞官的大理寺卿李伯宗!
    这老头儿辞官归乡,太多人跑来求情。
    王黼为了拉拢中间派,也让中间派举荐贤才,结果一堆人举荐李伯宗。
    宋徽宗和王黼商量一番,决定启用李伯宗为陕西都转运使。
    这就是个苦差事!
    童贯征讨西夏之后,大宋新占一些地盘。最远的城池在青海门源,沿途汉人极为稀少,又得驻扎重兵防备西夏,粮食全靠陕西这边转运过去。
    持续往甘肃、青海输血,陕西已经财力枯竭。
    转运使每天想的,就是怎么搞钱搞粮。
    李伯宗也有组织屯垦,但不管军屯还是民屯,基本上几个月就逃散大半。
    只要前往甘肃、青海当兵,每个士卒能分到200亩地,官府还出路费把他们的家属送去。但屁用没有,该跑还是跑,宁愿留在陕西当乞丐,也不愿到甘肃青海做大地主。
    因为召不到佃户,自己种不过来,而文武官员还往死里盘剥!
    可以理解为,倒贴钱戍边。
    “经略,汉中有急报!”一个官员匆匆进来。
    李伯宗不但是陕西都转运使,还挂了个陕西经略使头衔,他问道:“何事?”
    属官双手捧上急件:“八百里加急,属下无权拆阅。”
    信件是从褒斜道送过来的,再怎么加急也急不起来,从汉中行船至深沟险谷,就得下船老老实实翻山越岭。
    秦汉时期的密封信件,采用封泥、皂囊等物。
    宋代就简单得多,把封口糊起来盖章,拆阅时必须撕开骑缝章。
    李伯宗裁开封口,只扫了一眼,就呼吸变得急促。
    害怕自己看错了,又仔仔细细阅读,反复读了两遍,李伯宗拍案大骂:“鼠辈!枉我为你挂印辞官,《正气歌》你写给谁看的?”
    属官问道:“经略,汉中到底有何急事?”
    骂完之后李伯宗躺在椅子上,有气无力道:“朱国祥、朱铭父子起兵造反,已占了洋州三县。”
    属官听得目瞪口呆,一时间不知该说什么。
    陕西已经无法调兵了,一部分被送去河北伐辽,一部分戍守边地防备西夏。
    就算有兵也调不动,因为缺钱缺粮,每年供应边军都显费劲。
    枯坐良久,李伯宗挺直腰杆,打起精神给朝廷写奏报请求赶紧把河北的西军调回来。
    又仔细想了想,李伯宗吩咐说:“知会秦凤路、永兴军路各府州军县,不论是巡检兵、厢军,还是弓箭手、弓手,可堪一战的士卒,全都就近调往汉中北上要道。务必把褒斜道、陈仓道、傥骆道、子午道全部堵死!”
    汉中那边写信来求援,李伯宗哪里有能力去救?


章节目录



北宋穿越指南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阁只为原作者王梓钧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王梓钧并收藏北宋穿越指南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