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倒没有在宫中耽搁太多时间,天边的渐变色还未褪去,宫殿的房顶檐角都成了天光下的剪影,天上已显出了星辰,美得如梦一样。道人被夜风一吹清醒了不少,继续与猫边走边聊,越走越远。
    身边的内侍殿头和两名高班内侍听着他们的对话,高班内侍仿佛被其中童趣所染,久被宫城困缚熏染的心也好似宁静了些,可内侍殿头听着却只顾着低头走路,瑟瑟发抖,一声也不敢吭。
    出了皇宫,宋游谢绝了内侍官的马车相送,转而带着猫儿,一路漫步走回家。
    孤独与宁静中可照见自己。
    于是夜行也成了享受。
    回到家中后,宋游本欲劝三花娘娘休息休息,像是宫中的猫儿一样,懒散一些,然而她却不听,要出去捕鼠,要挑灯夜读。
    没过几日,便是皇帝大寿。
    整个长京城都很热闹。
    君王大寿,与民同乐,说普天同庆夸张了,但全京城同庆还是没问题的。
    君王要与民同乐,自然不是告知民众,今日是我的寿辰,请你们与君同乐,老百姓就哈哈笑,要有实质性的惠民政策。
    落到实处,一般是减免房租,也会在官府衙门施粥,救济极度贫困的民众。
    大晏租房成风,很多官员都要租房,除了租店宅务的房子,租赁民房也必须通过房牙子,契约要放在官府,相当于得去官府走一通。所以一般遇到什么节日或皇帝大寿、诞下龙子之类的值得庆祝的日子,或是遇到地震、大雪、酷暑等极端气候与天灾等需要安慰民众的日子,都会减免房租,这对于官府来说既便于操作,对于民众来说,也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宋游自回京住回小楼后,也是每月都要去交租的。
    店宅务的人不来收,他就送上门去。
    这减免的几日房租,倒也为他省了钱。
    ……
    冬月初十。
    天气一天比一天冷,幸好回了长京修整,若是还在外边行走,定是受罪。
    不过听说南边有几州,即使寒冬也像初夏,一点不冷,只是烟瘴弥漫,也不繁华,别地调官过去,常水土不服,不知又是什么风景。
    总之身在长京的宋游难得起了个大早,去市场买了鱼来,片成薄片,滚了一锅白米粥,准备犒劳一下昨夜又不知忙什么忙到半夜的三花娘娘。
    粥刚煮好,香味已顺着热气弥漫开来。
    宋游盛了两碗,正准备去楼上叫自家顶梁柱下来吃饭,便见一只猫儿迷迷糊糊、半眯着眼睛,出现在了木梯转角,朝他投来迷蒙的目光,一见他就含糊不清地问道:
    “道士你在煮什么……”
    “正想去请三花娘娘起床用膳呢,三花娘娘就自己下来了。”
    “三花娘娘闻见味道了……”
    “三花娘娘嗅觉敏锐。”
    “你在煮什么?”
    猫儿停在原地,低着脑袋看他,眼睛几乎睁不开,声音也很小。
    “鱼片粥。”
    “鱼片粥……”
    “快下来吃吧。”
    “唔……”
    猫儿看了看他,又低头看了眼身下的楼梯,站起身靠着本能走出两步,实在不想走路,干脆侧身一倒,整只猫就躺着顺着楼梯滑了下来。
    身体之软,过程之丝滑,仿佛是从楼梯上流淌下来的。
    直到落到地上,感觉到和木梯不一样的质感,她才爬起来,甩一甩脑袋,抖一抖身子,再抬头看一眼道士,便若无其事的迈步走了过来。
    轻巧上桌。
    继续迷迷糊糊瞄一眼道人,看见道人端起碗喝粥,她也把双爪伸向碗,想把碗捧起来,结果发现是两只猫爪子,根本端不起来,这才无奈的叹了口气,慢吞吞凑过去,低下头舔着吃。
    “三花娘娘昨晚偷牛去了吗?”
    “三花娘娘不偷牛。”猫儿低着头,一边舔一边说话。
    “怎么感觉三花娘娘像是昨天晚上独自一个人修了一整条长城的样子。”
    “三花娘娘不是人。”猫儿依然一边舔一边回答,“三花娘娘也不会修长城。”
    “三花娘娘不会彻夜读书吧?”
    “!”
    猫儿的耳朵瞬间竖起,舔粥的动作也顿了顿,片刻后才恢复如常,一边继续舔食一边含糊不清的说:“三花娘娘是去捉耗子去了。”
    “原来如此。”
    宋游点了点头,不多说了。
    专心喝粥。
    这只猫儿果然要强。
    道人调侃她两句,说她没睡醒,犯迷糊,怀疑她昨晚彻夜学习,不知是想说明自己不困还是想证明自己没有彻夜用功学习,吃完饭后,明明困得走路都迷糊,却还要强打起精神,装作不困,要去洗碗。被道人拒绝后,她也不肯睡,要在楼下强撑着,装作不困,不知过了多久,才自言自语的嘀咕一句“反正也没什么事做,不如睡觉”,这才趴在桌上睡去。
    道人将书翻开,盖在她身上刚刚好。
    闻着墨香入睡,不知梦里是否会读书。
    就在这时,屋外有客来访。
    宋游抬眼一看,顿时愣了下。
    走在前边的一人,看起来年近六十,容貌熟悉,只是相比起记忆中,多了许多沧桑与皱纹,头发上的银霜也肉眼可见的多了不少。还是如当年初见一样衣着考究,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有官气又有文气,只是没戴簪花,少了些风雅,多了些稳重。
    身后一人,在记忆中却要近很多。
    前者乃是当年逸州知州,如今的御史大夫,俞坚白,后者则是当年的逸都知县,后来在禾州见过的普郡太守。
    “贵客呀……”
    双方隔门对视,道人先开口。
    门外两人对视一眼,有几分唏嘘,都连忙拱手向他行礼。
    “刘某人见过先生。”
    “阔别许久,不知先生可还记得俞某人?”
    “自然记得知州。”宋游诚恳颔首,与之回礼说,“知州当年送别时赠的蛮毡毛毯,在下现在仍在使用,距当初已近六年,六年以来,在下也不知走过了多少山水,露宿多少次荒野,知州赠予的毛毡毛毯不知助在下度过多少寒冷日子,该多谢知州。”
    随即连忙请他们进来。
    顺便也为他们倒茶。
    听说当年自己离开逸州后,俞知州在逸州广发良策,将逸州治理得很好,明德三年逸州地震,俞知州抗震救灾,表现出色,又引得朝中一片赞扬。
    虽说逸州是大州,逸州知州也算封疆大吏,但俞知州原先在朝中便是大员,去逸州算是谪迁,如此一来,朝中知晓了他的变化,文名之下又添了官名,谁都知晓,这位俞坚白未来恐怕很不简单。
    不过之所以这么快调回京城,且担当重任,还是与国师有关。
    宋游上回离京之后,国师也很快去了丰州,不再插手朝政,宰相本事不高,不能接过国师的担子,于是国师便调回了俞坚白,出任副相。
    此时相见,宋游一眼便看到了俞知州的变化。
    像是当初他在瓦舍初见这人,便觉得他未来定然不凡,六年后再见,未来便已然到了。
    第347章 故人来访
    “二位,还请饮茶。”
    “多谢先生。”
    两人纷纷捧起茶杯,先观色,再闻香,饮完茶后,又赏余香。
    “好茶。”
    原先的刘郡守刘长峰叹了句。
    “这茶……与御贡给宫中的龙团倒有七八分相似。”俞坚白不确定的说道。
    “俞公果然是爱茶之人,在下如此粗陋的茶艺,俞公竟也品得出来。”宋游对他说道,“是陈子毅陈将军赠来的,托了他的福,我等山野道人也能尝到天子才能喝到的茶。”
    “先生说笑了,先生想喝什么茶喝不到。”俞坚白摇摇头,放下茶杯,又惭愧的说,“说来惭愧,最近公务繁忙,先生回京这么久,我等竟然都不知晓先生回京了,直到现在才来拜访,实在枉为故人。”
    “俞公所言甚是。”刘长峰笑道,“俞公常常念起先生,若是这次又不小心与先生错过,怕是肠子都要悔青。”
    “两位言重了。”
    “刘大人说得对,当初多亏先生点醒,才有俞某的今天,知晓了如何做官,才知前半生有多糊涂,得与先生道一声谢。”俞坚白说着,便抬起双手坐在原位作揖屈身,行了一礼,“说来还得多亏陈将军,若不是前几天趁着陛下大寿在宫中与陈将军相谈几句,说起先生,俞某真是直到现在都不知晓先生回京,这声谢还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
    “使不得。”
    宋游无奈的对他们说:“既是故人,该饮茶叙旧,这些繁琐无趣之事,还是放下才好。”
    “先生言之有理。”俞坚白说道,“这些年虽与先生分别,但却时常听说先生的故事,尤其被调回长京之后,别人听了或许不知道,但我们一听,却都知道那就是先生。相比起先生的事迹,俞某以往听说过的神仙故事,都算不得什么了。”


章节目录



我本无意成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阁只为原作者金色茉莉花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金色茉莉花并收藏我本无意成仙最新章节